一、技术概述:现代农业的数字化革命

薄膜连栋温室作为近十年快速发展的新型温室结构,凭借其重量轻、骨架用料少、遮光率低、造价经济、使用寿命长等显著优势,已成为全球设施农业的主流形态。其环境调控能力已接近玻璃温室水平,而性价比远超后者。

智能监控系统在此基础上,集成现代物联网传感技术、无线通讯、智能控制终端、环境调控装备及云端管理平台,构建起覆盖"感知-传输-决策-执行"全链条的自动化管理体系。系统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工艺需求,预设环境参数阈值,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运行,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微环境。


二、系统核心架构与组成

2.1 分层架构设计

感知层:部署CO₂、光照度、空气温湿度、土壤墒情等多参数传感器,实时采集温室微环境数据,采样频率1-60秒可调。

传输层:支持RS485有线与LoRa无线双模通讯。LoRa技术视距传输达3公里,穿透性强,单网关可覆盖32个终端节点,满足大型连栋温室群组网需求。

控制层:智能控制柜内置PLC逻辑控制器与边缘计算模块,支持本地策略脱机执行,断网时可维持72小时自动运行。

应用层:基于云平台的可视化监控中心,支持多终端访问、数据分析、策略配置与远程诊断。

2.2 关键传感器技术参数

传感器类型测量范围精度应用场景
CO₂浓度0-2000ppm±(50ppm+3%读数)光合速率评估、通风时机判断
光照度0-18.8万lux0.45lux遮阳网开闭决策、补光控制
空气温度-40~120℃±0.3℃加热/降温系统触发
空气湿度0-100%RH±3.0%病害预警、除湿控制
土壤温度-30~70℃±0.2℃根系活力评估、地热线控制
土壤湿度0-100%±2.0%精准灌溉阈值依据

三、环境调控设备系统详解

3.1 电动卷膜器通风系统

工作原理:通过顶部与侧部卷膜器的升降,实现自然通风换气。夏季排除余热湿气,冬季调节空气成分,稀释有害气体(如氨气、乙烯)。

技术参数

  • 电机功率:40-60W
  • 卷膜长度:≤120m/套
  • 运行速度:4-6m/min
  • 限位控制:电子行程开关,精度±5cm

控制逻辑: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2℃时,自动开启顶部卷膜器;当湿度超过85%RH时,同步开启侧部通风口,形成对流。

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控系统技术白皮书插图1

3.2 遮阳网与内遮荫幕系统

外遮阳系统:电机驱动传动轴,带动驱动杆平行移动展开幕布,展开面积达80%时触发限位开关。夏季反射多余阳光,降低室温3-5℃;冬季夜间闭合减少红外辐射散热。

内遮荫幕(保温幕)

  • 夏季模式:反射型铝箔幕布,遮阳率50-75%,使光照强度降至作物饱和点,避免日灼
  • 冬季模式:闭孔型保温幕布,热阻值0.5-1.0m²·K/W,节能率达30-40%

控制策略:根据光照度传感器实时数据,设定三级开启阈值(如>5万lux开启50%,>8万lux开启75%,>12万lux全开);结合时间表,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自动启用。

3.3 湿帘风机强制降温系统

核心原理:利用水蒸发吸热效应,空气流经湿帘时与水膜热湿交换,温度可降低5-12℃。

系统配置

  • 湿帘:厚度100mm/150mm蜂窝纸芯,过帘风速1.5-2.0m/s
  • 水泵:流量3-5m³/h,每平米湿帘配10L/min水量
  • 风机:流量30,000-50,000m³/h,形成负压区

联动控制:当温度>30℃时启动水泵淋湿湿帘,延迟30秒后开启风机;温度降至26℃时先停风机,再停水泵,避免吹水雾入室内。

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控系统技术白皮书插图3

3.4 移动式雾喷系统

应用场景:育苗温室增湿、降温与叶面追肥。每跨设置2-3趟,电磁阀独立控制。

技术参数

  • 雾化压力:0.3-0.5MPa
  • 微粒直径:50-100μm
  • 流量:10-30L/h/趟
  • 控制周期:每20分钟喷雾2分钟(可调)

四、智能控制柜核心技术

控制柜作为系统"大脑",集成以下核心功能:

多协议数据采集:支持Modbus RTU(RS485)、LoRaWAN、4-20mA模拟量输入,可同时接入≥16路传感器。

智能算法引擎

  • 模糊控制:处理温湿度耦合关系,避免设备频繁启停
  • 预测控制: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2小时温度趋势,提前调节
  • 连锁保护:加热与通风互锁,防止能源浪费

PLC自控功能:内置梯形图编程环境,用户可自定义逻辑,如"CO₂>1200ppm且光照<2万lux时,不开风机"。

手动应急:控制面板保留物理按钮,网络故障时可现场手动操作,确保生产安全。

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控系统技术白皮书插图5

五、物联网监控平台功能矩阵

5.1 生产工艺数字化管理

核心突破:将资深农艺师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模型。

实施步骤

  1. 参数预设:针对不同作物(番茄、黄瓜、草莓等),预置各生长阶段(苗期、花期、果期)的温湿度、光照、CO₂目标值
  2. 动态调整:云平台根据积温、光照累积量自动切换工艺阶段
  3. 策略复用:模型可一键复制到新温室,实现标准化种植

案例:番茄生产工艺

  • 缓苗期:白天25-28℃,夜间18-20℃,遮光率30%
  • 开花期:白天23-25℃,夜间15-18℃,CO₂施肥至800ppm
  • 膨果期:白天26-30℃,加大温差至8-10℃,光照>3万lux

5.2 可视化监控界面

  • 组态画面:2D/3D温室模型,实时显示各区域传感器数值、设备运行状态(绿色=运行,灰色=停止,红色=故障)
  • 趋势分析:支持多参数同屏对比,如温度曲线与加热器运行状态叠加分析
  • 报表中心:自动生成日报、周报,包含平均温度、累计用电量、设备运行时长等KPI

5.3 多级报警体系

预警规则

  • 一级报警:温度超过设定值±2℃,APP推送
  • 二级报警:传感器离线>15分钟,短信通知
  • 三级报警:加热器启动后1小时温度未升,电话+微信告警

故障诊断知识库:平台记录故障现象与解决方案,形成案例库,辅助快速排查。


六、应用场景与效益分析

6.1 设施蔬菜种植

痛点:传统大棚依赖人工经验,环境波动大,病害频发。

解决方案: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后,环境参数波动范围缩小50%,霜霉病发病率降低60%,亩均增产15-20%,能源成本下降25%。

数据示例:山东某黄瓜基地,冬季夜间温度稳定在18±0.5℃,湿度控制在85%以下,结瓜期延长20天。

6.2 育苗工厂

需求:幼苗对环境极为敏感,需精确控制。

配置:增加雾喷系统与补光灯,平台设置"小时级"工艺参数。湿度控制精度±3%RH,温度±0.5℃,成苗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
6.3 花卉与中药材种植

应用:蝴蝶兰需昼夜温差>8℃,铁皮石斛需高湿遮阴环境。系统通过"昼夜模式"自动切换参数,满足高端作物严苛要求。

6.4 农业科研与教育

价值: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数据,支持科研实验重复性。数据开放API接口,便于接入高校科研平台。


七、安装部署与运维要点

7.1 传感器布设规范

  • 高度标准:空气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面1.5m,CO₂传感器距地面0.5m(作物冠层),光照度传感器置于无遮挡处
  • 密度原则:每500-1000平米部署1套环境传感器,每200平米部署1个土壤墒情点
  • 校准周期:每年至少1次标准器校准,确保数据准确性

7.2 设备维护计划

维护项周期操作要点
湿帘清洁每2周冲洗水垢,更换循环水
风机轴承每季度加注润滑脂,检查皮带张力
传感器表面每月软布擦拭,避免遮挡
控制柜除尘每半年断电状态下用压缩空气吹扫
系统软件持续定期更新固件,修复漏洞

八、经济性评估与生态价值

8.1 投资回报分析

以1公顷连栋温室为例:

项目金额(万元)占比
传感器及控制柜3.535%
环境调控设备4.040%
软件平台与安装1.515%
调试与培训1.010%
合计10.0100%

收益测算

  • 增产收益:年增收2-3万元(10-15%增产)
  • 节能收益:年节电约1.5万度,节省1.2万元
  • 节药收益:病害减少,农药成本下降0.5万元
  • 人力节省:减少1名专职管理人员,年省3万元

投资回收期:约2-3年,设备设计寿命>10年。

8.2 生态效益

  • 节水:采用精准灌溉,节水40-50%
  • 减药:环境可控减少病害,农药使用减少30%
  • 节能:优化加热/降温时机,能耗降低25-35%
  • 碳汇:作物生长健壮,固碳能力提升

九、未来发展趋势

9.1 技术演进方向

AI生长模型:深度学习作物光合、呼吸、蒸腾模型,动态优化环境参数,较固定阈值节能10-15%。

数字孪生温室:构建虚拟温室,模拟不同调控策略效果,在数字空间验证后再执行,降低试错成本。

机器人协同:与授粉机器人、采摘机器人共享环境数据,实现"环境-作业"协同调度。

区块链溯源:环境数据上链,不可篡改,支撑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品牌溢价。

9.2 标准化与政策支持

  • 符合《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规范》(NY/T 4056-2021)
  • 纳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补贴目录
  • 数据接口标准化,支持接入省部级农业大数据平台

十、实施建议与风险规避

10.1 选型要点

  1. 通讯方式:连片温室优先LoRa,分散地块选4G;网络不稳定区域启用本地存储+断点续传
  2. 供电保障:关键设备配置UPS,市电+太阳能双电源
  3. 扩展预留:控制柜预留20%IO接口,便于后续增加传感器

10.2 风险与对策

风险影响对策
传感器漂移控制偏差定期校准,设置数据合理性校验
网络中断失控风险本地策略固化,手动应急开关
极端天气设备损坏IP67防护,结构加固,购买农业保险
操作失误参数错误权限分级,关键操作二次确认

结语:开启工厂化种植新时代

薄膜连栋温室智能监控系统通过"数据驱动决策、设备精准执行",将传统经验种植升级为可量化、可复制、可优化的工厂化生产模式。它不仅提升了作物产量与品质,更推动了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。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,智能温室必将成为保障"菜篮子"安全、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。

核心价值:让每一株作物都生长在"量身定制"的环境中,让每一份投入都产生最大效益,让农业成为有技术、有数据、有未来的智慧产业。

相关新闻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cloud@modbus.cn

QQ
微信